新纪元仪表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仪器资讯

中国系统科学大会(广州工业自动化展会面向的观众类别主要是哪些?)

时间:2024-09-26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仪器资讯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州在本年度举办了205场展览会,占本年度展会总数的7.43%。此次展览是由美国奥兰多国际会展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务院对“两科”联合报告批示精神,确定委员会常委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与国家科委共同组建,并邀请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教育部参与,及时选定人选。在即将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于1984年11月29日又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请示报告》。

广州工业自动化展会面向的观众类别主要是哪些?

根据《好展会》信息库显示,本展会的名称为《2021广州国际工业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展出时间从2021年9月16日到2021年9月18日,展会行业是仪器仪表,展会在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展馆)举办。
参加理由:
根据主办商的资料,我们总结了本展会有如下亮点:
亮点1 (展会说明): 2021广州国际工业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将集中展示自动化仪表行业及应用的最新产品与技术,为企业树立品牌形象,促进贸易合作、市场开发,引领行业趋势,加强生产、研发、销售互动,深入洞悉自动化仪表市场未来发展新风向,以发展的眼光挖掘未来自动化仪表市场的新需求,创新展会内涵,全方位、多层次组织专业观众,为参展企业和参会客商提供了一个技术交流、产品展示和贸易洽谈的最佳平台。
亮点2 (展会展望): 同期将召开“自动化仪表交流会”等多场技术论坛,围绕行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汇聚行业企业家、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评述,交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和市场趋势预判;将在宏观经济形势、军民融合、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化技术、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实验室管理、北斗技术应用、科学仪器发展战略以及环保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行业企业发展典型经验交流等方面邀请相关专家和企业家做专题报告,届时,热忱欢迎国内外的自动化仪表企业及其相关行业人士前来参观与交流。
亮点3 (展会展望): 各有关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制造商:2021年9月16日-18日,举办“2021广州国际工业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展览会”将亮相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本届展会达5万平米展出面积将吸引来自全球超过600家企业参展、1200个展位、4万人次参观,期待您的莅临。
展出范围:
我们根据常用的展出范围列表整理了本展会的展出范围:
工业过程控制;过程控制;监控;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控制;控制器;PLC;工业控制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变频;高低压电器;低压电器;电源;智能控制;控制装置;工厂自动化;自动化;自动化设备;转盘;数控;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减速;减速机;动力传动;动力;传动;控制设备;机械;机械手;点胶机;点胶;焊锡;固化;机器人;机器;安全;报警系统;报警;数控数显设备;工业视觉系统;视觉;视觉系统;仪器仪表;仪表;智能化;智能化仪表;自动化仪表;
展会相关数据:
我们统计得到展会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琶洲展馆)的举办,本次展会的展出面积是0平方米。作为华南最重要的展览城市,广州无疑在中国展览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广州的展会服务质量是公认为最好的。从统计数据来看,广州在本年度举办了205场展览会,占本年度展会总数的7.43%。根据该城市的展会举办情况,您可以提前安排机票酒店等。
主办商情况:
本届会的主办商是东世展览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本届会的第2主办商是亨劢会展(上海)有限公司,

全球最大的化学分析仪器及实验设备展是哪个

美国奥兰多分析化学和光谱应用会议暨展览会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分析仪器及实验设备展,是每年度实验室科学最重要的学术会议及展览会。展会创办于1950年,历届展会上成功出展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医疗实验室分析仪器制造技术水平和医学技术文化成果。此次展览是由美国奥兰多国际会展中心主办。本次大会所涉及的学术领域范围也有所扩展,涉及专业领域多达40余个是分析和光谱学以及相关器材和领域档次和规模最高的展会。

展出内容

电子及光学显微镜、光学分析仪器、质谱、光谱、色谱、波谱、频谱、电化学分析仪器、射线分析仪器、热分析仪器、各式便携仪器、表面分析、核分析、元素分析、过程分析仪器;
生物技术设备、纯化设备、洁净设备及生命科学;
实验室自动化及配件、光学仪器设备、电子测量仪、校准装置、计量测试、化学试剂、化玻耗材、实验室家具,实验室医疗仪器设备;
环境分析监测仪、化工石油仪器、、医药卫生行业用仪器、计量、工业质量控制、材料测试、鉴定等。

2011展区资讯

20%参展商的总部位于加拿大、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和英国。
吸引了全世界超过90个国家的来自同产业,学术界或是政府部门逾2万人次的参观者。此展每年在美国各大城市轮流举办

2011观众比例

医疗学者 16%
市场销售 18%
采购 2%
公司管理董事 14%
实验室负责人 14%
项目负责人 4%
化学家,科学家 17%

2011展会规模

展览会占地495,579平方英尺
包括有2000多个展台,37个会议室
还特设有新参展商、生命科学、
市验室信息及绿色角落这4个展

2011展商反馈

86%认为展会举办的很成功;
97%的在展会上建立了新的商业关系;
63%的展商认为参展是推销它们新产品非常有效的营销工具;

同期相关展会时间
美国仪器仪表自动化周 2012年09月24日-27日

就给你贴这些了,其它信息你百度盈拓展览导航看看吧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历史沿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国家非常重视科技名词在发展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1950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接管了国立编译馆拟订的各科名词草案,1950年5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简称文委),成立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任命郭沫若为主任委员,下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文学艺术与时事五个组,并再按学科分成小组和分组,中国科学院受文委之托负责自然科学组,其工作范围包括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地理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地球物理学、工程和农学等。
并在有关规定中指出:“统一工作委员会均由有关自然科学学会及研究机构分别提名,科学院遴选后,由文委审核后聘定”。当时聘任的科学家达150人,在当时编译局之下设立名词室,负责组织名词编订和其他具体工作,其中著名科学家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冯德培、茅以升、吕叔湘等。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集中力量审定、公布了各学科名词几十种,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和促进作用。
6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基本中断。 1978年3月中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中华大地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名词工作者纷纷呼吁,请求恢复和建立科技名词的审定机构,以推动我国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和统一。国家科委、中科院顺应民意和科技发展的历史潮流,决定以中国科学院牵头,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院士出任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并联名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上报的《关于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报告》。
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务院对“两科”联合报告批示精神,确定委员会常委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与国家科委共同组建,并邀请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教育部参与,及时选定人选。
1984年8月6日,中国科学院在院长办公会议上确认了上述五单位推荐的人选。由钱三强同志任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叶笃正和吴凤鸣、国家科委胡兆森、中国科协王寿仁、教育部吴衍庆、国家标准局戴荷生同志任副主任。
在即将召开成立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于1984年11月29日又联名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工作的请示报告》。该报告明确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是:确定工作方针,拟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规划、实施方案和步骤,负责审定包括理、工、农、医及技术科学和交叉学科的名词术语的规范和统一,并予以公布施行。报告还建议国务院“授权委员会采用公布的形式,对经过审定的名词,教学、科研、生产部门应遵照使用。对跨学科而争议纷纭的名词,经多方讨论后,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该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准。这是委员会成立大会前夕的一份十分重要的文件。
1985年4月25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胜利召开。国务委员方毅为大会发来贺信,著名核物理学家、委员会主任钱三强院士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院士宣读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贺信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以及委员名单,国家科委副主任曾庆林同志代表两科向全国委员颁发聘书;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院士代表领受,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委员会副主任叶笃正院士主持开幕式并作了《委员会筹备经过及今后工作展望》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院士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这位科技名词工作的元老从上个世纪20年代的名词工作开始,一直讲到这次成立大会。最后严老警示我们,委员会是一个权威机构,但权威不是自封的,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自然地体现出来。这句话一直提醒着我们保持高质量的工作。
在成立大会上还设有许多学术报告,会议开得十分热烈而紧凑,学术气氛浓郁。中科院院长卢嘉锡院士特地从外地回京参加了闭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其中提到增补港澳委员,保留台湾名额问题,最后表态说,受国务院委托,让科学院牵头,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同国家科委共同负起责任,逐步实现委员会的各项任务,在四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在我国科技发展史和名词工作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显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事业蓬勃兴起,也预示着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一经成立,就开始了组建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按照科技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先主科后副科”等原则开展审定工作。各项工作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成立后短短的两年时间中,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各学会的支持下,即建立起数学、物理学等27个分委员会。天文学是试点学科,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即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审定任务。
为此,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于1987年7月12日给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的请示》。对此,国务院在国函[1987]14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的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国务院的文件是我国科技名词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体现了我们国家对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并给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很高的工作定位,使我国广大科技名词工作者受到极大的鼓舞,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的发展。
1987年9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工作会议,向社会各界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并就这一批复精神以及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这次会议期间,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向大会发来贺信,国务委员宋健、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出席大会并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本次会议总结了委员会成立以来的成功经验,确定了委员会的正确工作方向和其具体做法,推动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第一届委员会5年的工作形成了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基本模式,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990年1月8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组成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由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担任主任一职,章综、马俊如、王冀生、林振申、胡兆森、鲁绍曾、刘杲、苏世生、黄昭厚任副主任。王大珩等71人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发展的进程中,这一工作一直得到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支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1987年国务院文件《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的精神,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联合下发《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明确提出三项要求:
①各新闻单位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带头使用已公布的名词;
②各编辑出版单位今后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要求使用公布的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该书质量的标准之一;
③凡已公布的各学科名词,今后编写出版的各类教材都应遵照使用。
这一通知精神,极其有力地促进了规范名词的推广和应用工作。在名词委成立20年历程中,国务院和四部委的文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着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向前发展并取得越来越辉煌的成就。
1992年,委员会主任钱三强院士因病逝世,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院士接任主任委员,领导着全国委员会继续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此期间,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993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的“汪辜会谈”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统一的工作列入了共同协议之中。委员会非常敏锐地抓住这一具有重大政治、文化、经济意义的工作,并迅速开展起来。1994年5月13日,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统一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标志着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这项非常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的需要,1995年9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中编委)又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中编委的这一决定,对于加强委员会的工作地位,更好地开展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提供了体制、经费和组织机构方面的有力保证。
1995年12月6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本次会议产生第三届委员会,由卢嘉锡任主任,路甬祥、章综、林泉、左铁镛、马阳、孙枢、许嘉璐、于永湛、丁其东、汪继祥、潘书祥为副主任。陈芳允等79人任全国委员。
第三届委员会成立不久,即向国务院申报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使委员会的名称符合国务院批准的审定工作范围,更好地完成国务院授权的科技名词审定任务,更加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能够更完整、准确地表达委员会的工作性质。这一意见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准,并于1996年12月13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正式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
第三届委员会工作期间,及时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形势,开展了科技新词工作。1996年9月10日,全国科技名词委召开了由各学科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参加的科技新词工作会议,研究和探讨科技新词发布试用工作。此后几年的工作中,全国科技名词委陆续发布了信息科技、生命科学、天文学以及其他一些学科中出现的科技新词,还正式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标准汉语定名。
同时,各学科分委员会在审定科技名词时,也加强了增补新词的工作。科技新词工作使得全国科技名词委在系统开展名词审定的同时,也能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引导社会、引导传媒使用规范名词,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委员会又逐步地、较大范围地开展了为公布名词加注定义的工作,准确、精练地表述科技名词的内涵,使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更加充实和完善。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下,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998年底正式创办了《科技术语研究》期刊。这份刊物是在内部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基础上创办的公开发行刊物。此刊的创立,使我国有了一个适应科技发展形势,研究名词工作,宣传名词规范化的园地。
2000年6月1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本次会议组成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会主任仍由卢嘉锡担任,副主任为路甬祥、章综、邵立勤、张尧学、马阳、朱作言、于永湛、李春武、王景川、叶柏林、傅永和、汪继祥和潘书祥。陈太一等91位专家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卢嘉锡主任2001年6月不幸谢世后,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接任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主任。
全国科技名词委第四届委员会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大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适时增加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名词审定工作。社会科学名词审定以语言学名词审定为试点,逐步展开。社会科学名词审定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名词体系将更加全面、更加完善。
全国科技名词委十分注重科技名词工作形式与方式上的开拓与创新,在加强术语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完善数据库和网站功能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并取得成效。2002年初建成术语数据库,提高了审定工作的效率。2003年,全国科技名词委网站正式运行。网站提供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免费查询,成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因特网上的宣传和服务平台。
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十分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开展有关语言文字、科技名词规范化的工作,探讨相互配合、共同推广规范名词的措施,同时还与国内有关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在国际上,全国科技名词委一直同国际术语学界保持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同联合国翻译署,以及美国、奥地利、加拿大、日本、德国、俄罗斯、马来西亚、西班牙等国术语学组织与术语学专家保持了长期的交往与合作。2000年7月,全国科技名词委成为国际术语信息中心联合会员。2002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中国科技名词代表团,对欧洲几家有代表性的术语学机构和组织进行了访问,增强了对术语规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吸收了国际上成功的术语工作经验,同时也增进了我国与国际术语学界的相互了解与积极合作。
全国科技名词委始终将两岸科技名词对照统一工作作为责无旁贷的历史性任务,遵照“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以及“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工作原则,积极、慎重、务实地开展这一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先后进行了天文、信息科学技术等20多个学科的名词交流和对照工作。大气、昆虫、航海、药学、船舶工程等5个学科已正式出版了两岸名词对照本。这项工作促进了两岸科技、文化交流,为民族团结、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20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在审定工作中不断探索科技名词审定工作规律,逐渐确定了“全面规划,依靠专家,统一协调,科学审定,正式发布”的工作方针。在调研和实践中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汉语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这些原则与方法一直指导着并十分适用于我国的科技名词审定工作。
同时,工作中努力贯彻我国政府提出的“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努力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紧跟社会前进步伐,积极开拓科技名词规范化事业,促进国家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经过20年的努力,全国科技名词委已建立了61个分委员会,公布出版了66个学科的科技名词,获得了丰硕的成果。20年来形成的科技名词工作队伍规模之大,审定工作水平之高,前所未有,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科学的春天里诞生,在我国经济腾飞中成长。我国科技名词规范和统一事业正在持续发展,正在走向辉煌。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的介绍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是中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1979年由钱学森、关肇直、许国志、刘豹、李国平、宋健、张钟俊、陈璜、薛葆鼎、吴文俊、刘源张、汪浩、卢庆骏、沈元、吴几康、严筱钧、常本英、陈芳允、谢光选、潘大连、沈光铭等21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并筹备1。

什么是生态学理论

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中国科学技术馆哪种特效影院最好?

特效影视主要利用现代电影科技手段,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体验各类影视特效刺激,领略人与自然之美。中国科技馆特效影院设有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四个特效影院。 4d影院采用4d特效高清数字立体电影播放系统与杜比5.1声道数字环绕音响,影院可容纳198名观众。
4d电影是在3d立体电影的基础上增加各种环境特效,如震动、雾、雨、雪、风、闪电、气味、气泡等。通过特效控制系统与影片中的情节进行配合,观众戴上特制的偏振立体眼镜,将欣赏到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立体影像。 中国科技馆球幕影院可容纳442位观众,并设有残疾人专用座位。影院引进imax放映设备,采用30米直径的半球形银幕,银幕上电影画面的面积为1000多平方米,配以六声道立体声音响效果。球幕影院同时配备了光学天象仪和数字辅助投影系统。
光学天象仪不仅可以演示恒星、行星等天体,还可以展现日月食、月相变化等天文现象,影院座椅整体倾斜30度,为观众营造仰望苍穹的环境。

热门推荐

中国仪器网官网(仪器仪表行业比较权威的门户网站有哪些?) 仪器设备管理软件(医疗设备科管理软件有哪些?可以是付费的,不过功能完善的) 仪器仪表上市企业排名前十(中国仪器仪表行业销售额在前五名的企业有哪些?) 仪器仪表工程师考试科目及内容(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动力)考试有哪些科目?) 上海和晟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那家公司生产金线拉力机,金线拉力仪,金线拉力测试仪,金线拉力试验机啊) 生产电线电缆生产厂家(中国电线电缆20强有哪些企业?) 仪器仪表专业研究生工资(仪器仪表学报、光电子激光或光学精密工程学报哪个容易录用) 中国实验室采购网官网(个人新建的实验室想采购化学试剂,去哪里比较划算) 仪器仪表网络推广方案(企业如何做好网络推广的营销策划方案?) 回收联系方式(废品回收上门电话) 中国仪器仪表期刊官网(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专业分管理类和工科类,,怎么选择~) 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情况(自动化仪表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请业内高手给点实质性指点或评论。准备要进入这个行业。) 电子仪器仪表公司有哪些部门(电子仪表修护工主要是干什么的?它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专门讲实验仪器的网站(关于仪器仪表的技术资料在哪个网站比较好找~) 中国仪器仪表公司排名前十名(中国仪器仪表行业销售额在前五名的企业有哪些?) <h1><a>预算400万 铜仁市疾控中心采购液质联用仪</a></h1> 仪器祛斑会不会反弹(仪器祛斑会反弹吗?哪位朋友知道呢?) 实验室试剂耗材供应商(最近采购一批实验室设备和耗材,要找几家供应商,大家有什么好推荐?) 代做实验平台(想找公司代做实验,哪家公司比较好?做细胞原代培养和细胞建模实验服务?比较感兴趣。但不知道服务怎样?)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网(现在开始找工作了,做仪器仪表的有没有知道哪个网站好点的?急!!!!)